历史:
摩洛哥已经有2500年酿造葡萄酒的历史,在罗马时期就已经开始出口葡萄酒。在长达50多年的法国殖民时期,摩洛哥的葡萄酒业盛极一时。1956年摩洛哥宣布独立时,该国的葡萄园已达几百处,多数位于梅克内斯地区。20世纪90年代其葡萄酒业在外资的刺激下又再次复苏。
人们普遍认为摩洛哥的葡萄栽培源于腓尼基人,并于古罗马时期正式确立。摩洛哥与邻国阿尔及利亚一样,其大规模的葡萄种植业由法国殖民者引进。一直以来,摩洛哥葡萄酒的产量不及阿尔及利亚的产量高。1956年摩洛哥宣布独立时,境内共有 55,000 公顷(140,000英亩)的葡萄园。虽然摩洛哥独立后,许多法国专家离开了这里,但在20世纪60年代时,其葡萄酒贸易量仍较为可观。1967年,欧共体开始实行配额制度,大大降低了欧共体国家的葡萄酒出口量。再加上传统市场的限制,以及其它地中海国家的竞争冲击,摩洛哥许多跟葡萄酒相关的产业都损失严重。许多葡萄园也从那时开始改种其他农作物。1973年至1984年间,摩洛哥多数葡萄园被收为国有。政府针对葡萄酒业的窘境出台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比如无论质量的好坏,所有葡萄的价格均同等。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使葡萄酒业振兴起来,反而每况愈下。20世纪90年代初期,摩洛哥共有 4万公顷(9.9万英亩)的葡萄园,其中有1.3万公顷(3.2英亩)的葡萄园用来栽种酿酒用葡萄(而非用于餐桌葡萄和葡萄干的生产),超过一半的葡萄藤不是树龄较高,就是病害较多,产量很低。
哈山二世统治时期,由于大量外资(主要是法国)的流入,摩洛哥的葡萄酒业开始复苏,当时的摩洛哥政府允许这些外国葡萄酒公司长期租赁国有葡萄园。几个规模较大的波尔多葡萄酒公司,如Groupe Castel、William Pitters 和 Taillan,纷纷进驻摩洛哥,这对复苏摩洛哥葡萄酒业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区位:
摩洛哥地处非洲大陆的西北端,是阿拉伯国家主要的葡萄酒产区之一。摩洛哥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气候与土壤:
摩洛哥地形多高山,又受大西洋的冷却影响,这对处于高温气候下的葡萄园来说十分有益,人们因此普遍认为摩洛哥在北非国家中最具出产高品质葡萄酒的潜质。
位于摩洛哥中北部的梅克内斯地区,是个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的丘陵地带,日照充足,昼夜温差极大,沙砾性土壤更是非常适合葡萄生长。因此,这里漫山遍野都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
收获季节:
在过去的40年里,摩洛哥葡萄酒在保持保持传统的酿造方法的同时,其品质得到了稳步提高,摩洛哥葡萄酒产区通常在每年的8月收获葡萄开始新一年的酿造季节。在梅克内斯地区,阿特拉斯山脉脚下,酿酒葡萄的收获将持续至九月底。
产量:
据了解,摩洛哥年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为1升,有1.2万公顷葡萄园归国家所有。大约有两万人从事葡萄酒产业,目前每年大约生产4,000多万瓶中高档葡萄酒,葡萄酒产值大约每年为5,000万欧元。其中约20%以上出口到欧美国家。每瓶的市场零售价在20至40迪拉姆之间,最贵的“金牌”葡萄酒也不过80迪拉姆。在这个穆斯林国家,虽然穆斯林是不允许喝酒精饮料的,但是每年还是有3,000多万瓶本国葡萄酒被消耗掉。
葡萄品种:
摩洛哥传统的葡萄品种为Carignan(占多数)、Cinsaut(2005 年约占所有品种产量的 40%)、Alicante和Grenache。Cabernet Sauvignon、Merlot和Syrah的栽培量正逐渐增大,目前已占到了15%。摩洛哥传统的白葡萄品种包括Clairette和Muscat。Chardonnay、Chenin Blanc和Sauvignon Blanc也得到了小批量的试种,但这些葡萄需要早摘,才能酿成口感清新的葡萄酒。
葡萄酒的类型:
红葡萄酒是摩洛哥主要的酒品,它在 2005 年的产量约占所有葡萄酒的 75%,另外,桃红葡萄酒和灰葡萄酒大约占 20%,而白葡萄酒仅占 3%。
其主要产区梅克内斯出产的葡萄酒以糖分高、品质佳而著称,红葡萄酒一直被专家评为上品,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值得一提的是,摩洛哥葡萄酒虽然品质并不比法国葡萄酒差,但价格却只有法国葡萄酒的1/3。
葡萄酒产区:
摩洛哥大致分为5葡萄酒产区。这些产区中共有14块拥有原产地名称担保制度( Appellation d'Origine Garantie 简写成“AOG”)地位的产区。2001年该国又成立了一个新的原产地名称控制制度(Appe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e,简写成 “AOC”)产区—— Côteaux de l'Atlas 1er cru (“阿特拉斯山”)。2009 年有出现了第一个带有 “Château” 字眼的酒庄—— Château Roslane。
摩洛哥 5 个产酒区的AOG 为:
东部:
Beni Sadden AOG
Berkane AOG
Angad AOG
Meknès/Fès 地区:
Guerrouane AOG
Beni M'tir AOG
Saiss AOG
Zerhoune AOG
Coteaux de l’Atlas 1er Cru
南部平原:
Gharb AOG
Rabat/Casablanca地区:
Chellah AOG
Zemmour AOG
Zaër AOG
Zenatta AOG
Sahel AOG
El-Jadida地区:
Doukkala AOG
典型香气:草莓、覆盆子、香料、甜椒、太妃糖和皮革
起源:
歌海娜(Grenache),在西班牙被称为加尔纳恰(Garnacha),其起源地一直都被认为是西班牙东北部的阿拉贡(Aragon)产区。然而近年来,这一权威被意大利的一些学者质疑,他们认为歌海娜的真正起源地是意大利的撒丁岛(Sardegna),在那里歌海娜也叫做卡诺娜(Cannonau)。
从历史上看,这两种起源说都是可信的,也很难辨别对错,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历史渊源很深。早在公元前800年,撒丁岛的原住民已经在伊比利亚半岛(Iberian Peninsula)安家,而撒丁岛在1479-1720年间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歌海娜和卡诺娜的文字记录也是同时出现在这一期间。除此之外,歌海娜在西班牙的名字“加尔纳恰”的来源也是这两个国家争论的焦点。有传说这一名字实际上是由该品种的意大利名“Vernaccia”演变而来,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名字来自西班牙的法官和顾问团身上穿的、名为“Garnaxa”的深色外袍。
大家普遍认可西班牙为歌海娜发源地的原因有二:歌海娜以及它的变异品种都是在西班牙最早被发现的,而不是撒丁岛;最近的基因检测发现,歌海娜的基因更接近于西班牙的原生葡萄品种。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虽然研究证实歌海娜与西班牙本土的阿拉利荷(Alarije)和弗德乔(Verdejo)等品种同属一个品系,但是至今尚未发现歌海娜的父母亲本。
品种特征和生长条件:
歌海娜开花较早,但是成熟期较晚,因此比较适合在温暖的环境下种植。它容易被霜霉菌、拟点霉菌和灰霉病等感染,也容易出现细菌感染导致的葡萄藤坏死、葡萄蛾侵蚀和成熟不均等问题。不过,歌海娜有很好的抗旱性,对埃斯卡病等感染枝木的病害也有良好抗性,这也许就是大部分歌海娜葡萄藤都非常长寿的原因。
歌海娜的果实可以凝聚很高的糖分,酸度温和适中,但产量过高会稀释果实风味和颜色。无论是在偏酸性土壤、砂土、石砾土,还是石灰石土壤中,歌海娜都能很好地生长。若想要得到高品质的歌海娜,最好采用灌木式种植,修剪短枝,并适量添加镁元素。
主要种植区域和特色:
由于歌海娜能够在干旱炎热的气候下生长,恰好适应现在全球的气候变化,因此它已然成为全球最广泛种植的葡萄品种之一。
法国
歌海娜是在法国拥有第二大种植面积的葡萄品种,为94,240公顷,仅次于梅洛(Merlot)。因其喜热的特性,大多数歌海娜都种植在法国南部的沃克吕兹省(Vaucluse),那里是南罗讷河谷(Rhone Valley)葡萄酒的集中产地。该地最具代表性的歌海娜葡萄酒产区就是教皇新堡(Chateauneuf du Pape)。在该产区较为干旱的葡萄园里,歌海娜的果实小而皮厚,酿造出来的酒颜色深浓,年轻时单宁感很强,带有草本和香料风味,酒精度高,有着成熟的甜美感。而在德龙省(Drome)北部地区,歌海娜葡萄酒则会更轻盈,更少甜美感;在普罗旺斯(Provence)的东南部,歌海娜常用于酿造草本风味的干型桃红葡萄酒;在加尔省(Gard),歌海娜也用来酿造大量的桃红葡萄酒,也许是因为当地降雨较多,这里的葡萄酒口感更为多汁润滑。
在朗格多克-露喜龙(Languedoc-Roussillon),歌海娜的受欢迎程度超越了佳丽酿(Carignan),仅次于西拉(Syrah)。歌海娜及其灰白两色的变异品种在莫里(Maury)、班努(Banyuls)和里韦萨特(Rivesaltes)等产区均有种植,常用于酿造陈酿风格的葡萄酒。而在朗格多克-露喜龙更温暖的地区,歌海娜也会和西拉、佳丽酿、神索(Cinsault)和慕合怀特(Mourvedre)进行调配,酿造餐酒。
西班牙
歌海娜在西班牙的种植面积达75,399公顷,是第三大红葡萄品种,仅次于丹魄(Tempranillo)和博巴尔(Bobal)。其最重要的产区是东北部的阿拉贡和中部的卡斯蒂利亚-拉曼恰(Castilla-La Mancha),其他产区如卡斯蒂利亚-莱昂(Castilla y Leon)和拉里奥哈(La Rioja)等也均有种植。
虽然歌海娜在该国的种植面积正在减少,但其地位却在逐年提升,特别是在纳瓦拉(Navarra)产区,歌海娜是酿造桃红葡萄酒的重要品种。在西班牙人的心目中,歌海娜地位稍逊于丹魄,这可能是因为历史上的许多名贵葡萄酒都是用丹魄酿造。但是现在,西班牙的许多出口市场开始青睐由老藤歌海娜酿造的风格集中、果香甜美的葡萄酒。因此,即使是在里奥哈(Rioja)这个丹魄占据绝对地位的产区,歌海娜也因为可以在混酿中完善骨架和结构而颇受欢迎。
意大利
200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歌海娜在意大利的种植面积约为6,288公顷,其最重要的产区是撒丁岛。在这里,歌海娜也被称为卡诺娜,主要生长在撒丁岛上的努奥罗省(Nuoro)东部。撒丁岛上的歌海娜葡萄酒常以“Cannonau di Sardegna”出售,这是一种DOC级别的高酒精度葡萄酒,干型或甜型,并可以通过酒精加强。
美国
据说,歌海娜是在19世纪50年代由一位圣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葡萄酒商带到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歌海娜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成酒风格的多变性,让它在19世纪末的葡萄种植浪潮中大放光彩。禁酒令过后,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也种植了很多歌海娜,主要用于酿造甜酒和桃红葡萄酒,其中一些品质优秀的桃红葡萄酒甚至可以媲美白仙粉黛(White Zinfandel)。2010年的数据显示,加州的歌海娜种植面积为6,170公顷,主要分布在塞拉丘陵(Sierra Foothills)。当地高品质的GSM(歌海娜-西拉-慕合怀特)混酿葡萄酒以及其他以歌海娜为主导的混酿酒都非常有名。
在加州以外,华盛顿州(Washington)近几年兴起了对罗讷河谷风格葡萄酒的崇拜,歌海娜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61公顷。俄勒冈(Oregon)、德克萨斯州(Texas)和亚利桑那州(Arizona)也种植了少量歌海娜。
澳大利亚
近代史里,歌海娜在澳大利亚至少经历了两次戏剧性的反转。1960年以前,歌海娜还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葡萄品种,但之后其地位被西拉代替,后来又因为法国葡萄酒的影响,败给了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不过,随着歌海娜的混酿酒,尤其是GSM混酿开始闻名世界,歌海娜又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可惜的是,当时有很多老藤葡萄树已经被铲除,如今年轻的歌海娜葡萄树主要种植在温暖的南部。2008年的统计显示,澳大利亚的歌海娜种植面积为2,011公顷,分布在巴罗萨谷(Barossa Valley)、天鹅地区(Swan District)、阿德莱得山区(Adelaide Hills)和伊顿谷(Eden Valley)等产区。
南非
歌海娜在南非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葡萄品种,种植面积仅为144公顷,且分布较为分散,没有集中种植的产区。在南非,歌海娜一般用于与西拉混酿,酿造澳大利亚风格的葡萄酒,有时候也会和佳丽酿、慕合怀特,甚至是赤霞珠混酿,创造不同风格的葡萄酒。
典型香气:黑李子、红李子、蓝莓、桑椹、紫罗兰、松露、甘草和胡椒等
起源:
西拉(Syrah)起源于法国罗讷河谷(Rhone)北部,主要在埃米塔日(Hermitage)和罗第丘(Cote-Rotie)产区。西拉在文献中最初以“Sira de l’Hermitage”和“Serine”出现,“Syrah”一词就来源于“Serine”,在印欧语系中“Ser”意指“很长一段时间”,寓意该品种属于晚熟的葡萄品种。DNA研究显示,西拉实际上是白梦杜斯(Mondeuse Blanc)和杜瑞莎(Dureza)自然杂交的后代,与黑皮诺(Pinot Noir)、黑梦杜斯(Mondeuse Noire)和维欧尼(Viognier)也存在亲属关系,西拉和杜瑞夫(Durif)杂交能产生佩露西(Peloursin)葡萄。
品种特征和生长条件:
西拉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葡萄品种,果小而且在成熟后会很快萎缩,成熟期短,春季要防大风天气,易得萎黄病,在收获季节要防螨类虫和灰霉病。此外,还有一种“西拉病”,是指在葡萄叶变红时,嫁接处出现肿胀和裂痕最终导致葡萄树死亡。由西拉酿造的葡萄酒单宁柔和,带有皮革、甘草和黑胡椒的气息,如果果实过熟,酿造的酒款会有黑巧克力、梅干和烤橡胶的味道。
主要种植区域和特色:
至20世纪晚期,西拉主要分布于罗讷河谷和澳大利亚(澳洲称“Shiraz”),此外,美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士等国的种植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法国
在西拉的故乡——北罗讷河谷,很多葡萄农会将小西拉(Petite Syrah)和大西拉(Grosse Syrah)区别开来。这里所称的“小西拉”并不是南北美所种植的小西拉(Petite Sirah),而是西拉品种中果实较小、品质优异的那一部分葡萄的总称,而大西拉则是果实较大、风味较淡的西拉的总称,大西拉的风味凝练程度不及小西拉,酚类物质含量较少。西拉中花青素(Anthocyanin)的含量比佳丽酿(Carignan)要高40%,因而西拉葡萄酒也非常适合使用橡木桶进行陈酿,当西拉葡萄完全成熟时,使用全新的橡木桶也没有任何问题。
截至2009年,西拉在法国的种植面积为68,587公顷,成为继梅洛(Merlot)和歌海娜(Grenache)之后法国第三大红葡萄品种,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南部。埃米塔日和罗第丘所产的西拉葡萄酒是典型代表,该葡萄酒以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劲活力著称。教皇新堡(Chateauneuf-du-Pape)在歌海娜葡萄酒的混酿中加入西拉来赋予葡萄酒更长的生命力,不过,这种混酿在朗格多克- 露喜龙(Languedoc-Roussillon)产区更为流行。无论是地区餐酒(VDP)还是法定产区葡萄酒(AOC),在朗格多克-露喜龙都可以使用西拉这种官方允许的改良品种来提升葡萄酒的结构。1993年,朗格多克-露喜龙产区的西拉葡萄种植面积为24,000公顷,到了2009年,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到了43,163公顷,与罗讷河谷北部的西拉葡萄酒相比,这里生产的葡萄酒风格更加柔和,果香更加丰富,口感更加柔顺。在北罗讷河谷,西拉很少同其他葡萄品种进行混酿,但是在南罗讷河谷,西拉通常与歌海娜、慕合怀特(Mourvedre)或者是佳丽酿进行混酿。而在普罗旺斯(Provence),澳大利亚式的混酿方式,即西拉与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混酿的做法非常普遍。
意大利
1899年,西拉从法国蒙彼利埃(Montpellier)被引进到意大利皮埃蒙特(Piemonte),此后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达到了5,357公顷,该品种主要分布于托斯卡纳(Tuscany)南部的科托纳(Cortona)。
澳大利亚
西拉(当时被称作“Scryas”)可能是在1832年由詹姆斯·布斯比(James Busby)从法国蒙彼利埃(Montpellier)带到了澳大利亚,并且迅速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大面积种植。目前西拉已经成为了澳大利亚最为主要的红葡萄品种。截至2008年,在澳大利亚的种植面积达到了43,977公顷,主要集中在内陆产区,如河地(Riverland)、墨累河岸(Murray-Darling)和滨海沿岸(Riverina),这些产区生产大量风格甜美、酒体轻盈的红葡萄酒。此外,在巴罗萨谷(Barossa Valley)、迈拉仑维尔(McLaren Vale)、库拉瓦拉(Coonawarra)、猎人谷(Hunter Valley)和克莱尔谷(Clare Valley)都有种植,其中巴罗萨谷(Barossa Valley)的种植面积为5,281公顷,这里有不少老藤西拉,酿造的葡萄酒口感集中,带有香料风味,陈年潜力强。
美国
西拉在美国的种植区域主要位于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华盛顿州(Washington)和俄勒冈州(Oregon)。2010年,西拉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种植面积到达了15,091公顷,通常用于与其他罗讷河谷品种混酿。1999年,华盛顿州的西拉葡萄酒产量还非常低,但是6年之后,该州很多著名的葡萄酒厂都已经开始酿造西拉葡萄酒,另外还有很多的新酒厂也选择了西拉,西拉葡萄酒很快就在华盛顿州流行起来。到了2011年,种植面积达到了1,256公顷,仅次于赤霞珠和梅洛。俄勒冈州的气候虽然不像加州和华盛顿州那般适合西拉,但是该品种的种植面积也有572公顷(截至2008年)。
瑞士和西班牙
西拉在瑞士的瓦莱斯(Valais)的种植获得了意外的成功,特别是在该产区内一座阳光充足的村庄——莎莫松(Chamoson),这里的人们充分应用了罗讷河谷的传统葡萄种植技术。瓦莱斯的西拉葡萄酒风味凝练,口感成熟。另外,西班牙的西拉种植面积在2008年就达到了16,568公顷,其中比较著名的产区有多乐多(Toledo)和曼设拉(Manchuela)。
南非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非的西拉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1995年西拉在南非的种植面积仅仅占葡萄总种植面积的1%,但是到了2008年,面积达到了9,907公顷。这里的西拉葡萄酒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智利和阿根廷
智利的西拉种植颇具潜力,到了2008年,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370公顷,主要位于空加瓜谷(Colchagua Valley)产区,这里的西拉葡萄酒香气浓郁,口感丰富。西拉在智利的成功也因此刺激了阿根廷的葡萄种植者,1990年西拉葡萄在阿根廷的种植面积仅有1,000公顷,但是2008年便扩大到了12,960公顷,主要分布在门多萨(Mendoza)产区。
新西兰
新西兰大部分地区都因为太冷而不适合种植西拉葡萄,但是在北岛也有西拉葡萄园,主要集中在霍克斯湾(Hawke's Bay)。
典型香气:草莓、黑莓、李子、香料、橡木、肉类、皮革和蘑菇
起源:
关于丹魄(Tempranillo)在历史上最早的文献记录有两种传言。一种说法是,丹魄最早是以复数名词“las tempraniellas”的形式出现在13世纪出版的《亚历山大系列丛书》(Libro de Alexandre)中,指代的是杜埃罗河岸(Ribera del Duero)产区。而另一种说法则是,丹魄最早是在1513年以阿拉哥斯(Aragones)的名字,出现在西班牙一位农学家对埃斯特雷马杜拉(Extremadura)等地所种葡萄品种的记载中。然而这两种传言都没有得到证实,也无法考究。
真正可考证的历史记录最早出现在1807年,一位西班牙葡萄品种学家的描述中。他形容丹魄是一种在拉里奥哈(La Rioja)和纳瓦拉(Navarra)产区备受赞誉的品种,而这两个产区正好位于阿拉贡(Aragon)的西北部,那里据传是丹魄的诞生地。
根据研究,丹魄很有可能与杜埃罗河岸的阿比洛梅尔(Albillo Mayor)有亲缘关系,在杜埃罗河岸,丹魄以“Tinta del Pais”的名字出现。然而,这两个葡萄品种哪个是亲本还暂无定论。在意大利,DNA检验发现,丹魄与托斯卡纳(Toscana)和巴斯利卡塔(Basilicata)产区传统种植的黑玛尔维萨(Malvasia Nera)和“Malvasia Nera di Lecce”属于同一品种。在葡萄牙,人们同样发现,种植历史有数个世纪之久的罗丽红(Tinta Roriz)等品种也同属丹魄。在南美和阿根廷等国家,丹魄都以其他名字在当地培育。
品种特征和生长条件:
丹魄葡萄的果实皮厚粒小,果串较大而且排列紧密,属于相对丰产的葡萄品种。较高的产量也降低了丹魄果实的颜色浓度、果味浓郁度和酸度。与其他品种相比,丹魄开花和成熟都较早。丹魄对有风和极端干旱的环境非常敏感,也容易受到白粉菌和葡萄顶枯病等病害侵染,但对灰霉菌有一定抗性,不容易因受感染而腐烂。
主要种植区域和特色:
丹魄在全世界的种植面积正在逐步扩大,人们对它的兴趣也日益加深。
西班牙
西班牙被誉为“丹魄王国”,其全国种植面积约为206,988公顷。虽然,在西班牙各地,丹魄都有着各种别名,但这不阻碍它成为西班牙最重要、种植最广泛的红葡萄品种。在里奥哈(Rioja)、杜罗河岸和纳瓦拉等产区,丹魄的种植和使用都非常广泛,常用于与歌海娜(Garnacha/Grenache)混酿。
丹魄葡萄酒的酒精度比歌海娜葡萄酒低,单宁较为突出,酸度较低。在里奥哈的传统风格中,常用美国橡木桶对其陈酿,因此成酒带有香料、皮革、烟草叶和草莓等风味。而在杜罗河岸等较新派的产区,酿酒师们会更依赖橡木桶,尤其是法国橡木桶,来陈酿丹魄葡萄酒。与此同时,他们也会保留葡萄中由高海拔带来的明丽清新的果味。
与从法国引进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梅洛(Merlot)等品种相比,丹魄的光芒还是大大减弱了。在纳瓦拉等众多产区,丹魄都只是混酿葡萄酒中较小的一部分。最为凝练集中,酒精度最高的丹魄葡萄酒产自托罗(Toro)。
葡萄牙
丹魄是少数几个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同样重要的葡萄品种之一。它在葡萄牙的别名是罗丽红,种植面积达17,000公顷,是杜罗河(Douro)产区的第二大红葡萄品种,在杜奥(Dao)产区也同等重要。在阿连特茹(Alentejo)产区,丹魄也被称为“Aragonez”,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由于其丰产性,丹魄在葡萄牙其他产区的种植面积也逐渐增多。
丹魄是阿连特茹最崇贵的葡萄品种之一。然而,由于该产区气候炎热,只要收获稍有延迟,丹魄的质量和产量都会严重降低。因此人们通过大量的种植实验后,将丹魄种植在那些海拔较高的凉爽地区,那里的土壤也非常适合丹魄,其产量甚至比国产多瑞加(Touriga Nacional)还要高。
在杜罗河,丹魄是用于酿造波特酒(Port)的极其重要的品种,它可以为酒款增加颜色和酒体,带来黑胡椒粉和野花的香气,以及野生莓果和些许植物的风味。在杜奥,丹魄葡萄酒同样色泽深浓,酒体饱满,单宁细腻,但风格和个性与杜罗河稍有不同。
法国和意大利
法国南部种植了约766公顷的丹魄葡萄,多数分布在朗格多克(Languedoc)西部,并用于混酿。在意大利,丹魄的种植面积仅为7公顷,而且并没有用于任何一款DOC(G)葡萄酒的酿造。不过,与丹魄属同一品种的黑玛尔维萨在意大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693公顷。
美国
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种植了957公顷的丹魄葡萄,主要集中在温暖的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丹魄似乎经常与仙粉黛(Zinfandel)种植在一起,在一些老葡萄园中也会和其他葡萄品种间作。在华盛顿(Washington),丹魄经过一个小小的种植热潮,从2006年无人种植到2011年种植面积为94公顷。这是由格莱摩西酒庄(Gramercy Cellars)和凯尤斯酒庄(Cayuse Vineyards)引起的。他们也许是受到了俄勒冈(Oregon)阿坝塞拉酒庄(Abacela Vineyards and Winery)的启发。阿坝塞拉酒庄是俄勒冈(Aregon)首个种植丹魄的酒庄,占有超过20公顷的丹魄葡萄园,而俄勒冈的丹魄总种植面积才150公顷。这几个酒庄同时在太平洋的西北地区推广丹魄,成立了国际丹魄日(Tempranillo Day)。德克萨斯州(Texas)有超过30个酒庄种植了丹魄,总面积约75公顷。因为它能够承受当地酷暑寒冬的气候,该地区的人们喜爱丹魄,用它酿造新世界风格、个性成熟的葡萄酒。
南北美洲其他国家
加拿大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British Columbia)产区有少量种植丹魄(10公顷)。智利的丹魄种植面积也同样仅为10公顷。而在墨西哥,丹魄的主要产区是下加利福尼亚州(Baja California)。
在阿根廷,丹魄的种植面积达6,568公顷,主要产区是门多萨(Mendoza)。丹魄是门多萨第五大葡萄品种,种植面积还在逐年扩大。这里的丹魄葡萄酒价格低廉,非常易饮,常与马尔贝克(Malbec)混酿。
澳大利亚
2008年时丹魄在澳大利亚的种植面积为385公顷,主要产区为内陆的滨海沿岸(Riverina)和河地(Riverland),这里的葡萄园一般都需要进行人工灌溉。此外,巴罗萨谷(Barossa Valley)和迈拉仑维尔(McLaren Vale)等产区也有种植丹魄。在这些地区,丹魄会与歌海娜、索沙鸥(Sousao)和维欧尼(Viognier)混酿,得到品质很不错的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