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世界的葡萄酒爱好者来说,新西兰的黑皮诺红葡萄酒(Pinot Noir)是一个新的瞩目焦点,而新天地酒庄(Ata Rangi)则可谓是新西兰首屈一指的黑皮诺生产者,其黑皮诺红葡萄酒多次获得国际性奖项。该酒庄的历史可追溯到1980年,当年,克利夫•佩顿(Clive Paton)在新西兰怀拉拉帕(Wairarapa)马丁堡(Martinborough)买下了一块5公顷的葡萄园,开始了新天地酒庄的历史。
克利夫•佩顿是怀拉拉帕葡萄酒业的先行者之一,他在怀拉拉帕主要种植的红葡萄品种包括黑皮诺(Pinot Noir)、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梅洛(Merlot)和西拉(Syrah)。 如今,该酒庄通过购置和租赁的方式,将葡萄园从最初的5公顷扩展到目前的40公顷左右。这些葡萄园土壤的组成大致相同,浅浅的表土是泥沙混合壤土,底下是 很深的冲积砾石,排水性非常好。克利夫•佩顿先生通过种植一些植物来防治害虫以及使用堆肥和在园中种植野花来充实土壤养分,非常缜密地照料葡萄园。也正是 藉由这些方法,他得以收获品质最优良的葡萄。
新天地酒庄如今被帕克评为新西兰最出色的 酒庄之一。该酒庄现在年产各式葡萄酒12,000箱,其中一半远销海外。该酒庄的黑皮诺红葡萄酒,发酵前会浸皮5至8天。发酵后,葡萄酒会被压榨,然后, 酒液会在桶中完成苹果酸-乳酸发酵,并在法国橡木桶中熟成12个月。其黑皮诺红葡萄酒酒体丰满,有着李子、樱桃的芳香,单宁柔顺,但口感复杂而浓郁,年轻 时饮用需要醒酒。
怀拉拉帕(Wairarapa)产区位于新西兰北岛的最南端,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Wellington)东部,由北部的马斯特(Masterton)、中部的格莱斯顿(Gladstone)和南部的马丁堡(Martinborough)这三个小产区组成,马斯特(Masterton)和马丁堡(Martinborough)相距仅35公里。
这三个小产区的气候普遍都是夏季炎热干燥,持续时间长,早晚温差大,冬季凉爽多雾,这样的气候让石头里面的矿物质充分释放到土壤中,让葡萄具有独特的风味。该产区的土壤主要是表层覆盖着富含矿物质的粉砂壤土,排水性良好。马丁堡(Martinborough)白天干燥,晚上凉爽,四季分明,地处塔拉鲁瓦(Tararua)山和林姆塔卡(Rimutaka)山形成的雨影区背风坡,是新西兰北岛最干燥的地方。这个地区的葡萄生长期非常长,生长期间昼夜温差较大,葡萄园通风性良好,因而葡萄产量较低,但是风味十足。格莱斯顿(Gladstone)最为显著的是地形的急剧变化,一边是低矮的梯田,一边是陡峭的悬崖,这是由于该地区内三条自然河流长期冲刷形成的。马斯特(Masterton)是该产区内最早种植葡萄的地方,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开阔,家庭式的耕作模式是该产区内的主要经营模式。马斯特(Masterton)在每年的3月份都会在千年树下举行聚会,以庆祝一年的丰收。
怀拉拉帕(Wairarapa)产区鼎鼎有名的是黑皮诺葡萄酒,典雅且极富特色。这里富含矿物质的土壤,滋养着扎根在这里的葡萄,让该产区的葡萄酒风格多样,从极富热带水果风味的长相思,到酒体丰满、优雅迷人的霞多丽,到芬芳迷人的雷司令和灰皮诺,再到颇具罗讷河谷葡萄酒风格的西拉。
怀拉拉帕(Wairarapa)产区的总面积在新西兰的所有葡萄酒产区中排名第六,但是其所产的葡萄酒品质不容小觑,怀拉拉帕(Wairarapa)也已经成为新西兰葡萄酒开拓国际市场的新兴力量。
典型香气:柠檬、西柚、菠萝、甜瓜、苹果、梨、杏仁、山楂花、椴花、蜂蜜、新鲜奶油、烤面包、烤杏仁和烤榛子等
起源:
霞多丽(Chardonnay)原产于法国索恩鲁瓦尔省(Saone-et-Loire),里昂(Lyon)和第戎(Dijon)之间,主要在金丘(Cote d' Or)、索恩鲁瓦尔(Saone-et-Loire)和马恩(Marne)产区。该品种在17世纪就有种植记录,得名于勃艮第南部马贡(Maconnais)产区的霞多丽村。霞多丽在历史上有多个拼法,如“Chardenet”、“Chardonnet”和“Chardenay” 等等,直到20世纪才被称作“Chardonnay”。
DNA分析显示霞多丽其实是白高维斯(Gouais Blanc)和皮诺(Pinot)的自然杂交品种,亲系包括黑佳美(Gamay Noir),甜瓜(Melon)和阿里高特(Aligote),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容易把霞多丽和阿里高特、白皮诺(Pinot Blanc)混淆。
品种特征和生长条件:
霞多丽皮薄,属于早开花和早熟的葡萄品种,适合种植在石灰岩和钙质黏土上,易遭受春季霜冻危害,也容易出现座果不良和成熟不均的现象。目前勃艮第就有28个霞多丽克隆品种。
主要种植区域和特色:
法国
20世纪80年代末,霞多丽的种植得到了广泛普及,目前,该品种在全世界的种植面积超过了175,000公顷。霞多丽是法国第二大白葡萄品种,仅次于白玉霓(Ugni Blanc),主要分布在勃艮第(Burgundy)、朗格多克-露喜龙(Languedoc-Roussillon)和香槟(Champagne)产区。在勃艮第的中心地带——金丘,霞多丽的种植面积在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4,达到了1,400公顷。到2000年时,霞多丽的总种植面积达到了1,866公顷。在伯恩丘(Cote de Beaune)南部,霞多丽的种植面积比夜丘(Cote de Nuits)产区的种植面积更广。
在不同的产区,霞多丽酿造的酒款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味特征,比如杏仁、蛋白、软糖、黄油、榛子等。使用橡木桶发酵的霞多丽白葡萄酒,通常进行了苹果酸-乳酸发酵(MLF),有着黄油、奶油和烤面包等风味,伴着些许白面包、果干、葡萄干和椰子香气。勃艮第产区的部分霞多丽葡萄酒便使用了小型的橡木桶进行发酵熟成。
在马贡(Maconnais)产区,霞多丽带有苹果味,而且这里的霞多丽不仅用于酿制带有一系列地理后缀的马贡白葡萄酒,还用于酿制各种各样的普伊(Pouilly)葡萄酒,其中最著名的是酒体丰满的普伊-富赛(Pouilly-Fuisse)葡萄酒。在夏布利(Chablis),霞多丽充分表现了该品种的多样性,酿造的酒款高酸,带有矿石风味,且具有很强的陈年潜力。
以勃艮第、朗格多克-露喜龙和香槟为基地,该品种不断地向南和向西扩张。目前,霞多丽在阿尔萨斯(Alsace)、阿尔代什(Ardeche)、汝拉(Jura)、萨瓦(Savoie)和卢瓦尔(Loire)产区均有种植。
美国
在美国,霞多丽主要种植于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俄勒冈州(Oregon)和华盛顿州(Washington)葡萄酒产区。
1980年,加利福尼亚州的霞多丽种植面积就已达到18,000英亩,在除了加利福尼亚州以外的北美地区,霞多丽也同样极为盛行,不过与加利福尼亚的霞多丽相比,这些地区的霞多丽更加含蓄和内敛。1990年,华盛顿州的霞多丽以2,600英亩(约1,052公顷)的种植面积,超越了雷司令(Riesling)成为该地区种植最广泛的品种;2004年,该州的霞多丽种植总面积达到了7,000英亩(约2,832公顷)。此外,霞多丽在俄勒冈州、弗吉尼亚州(Virginia)和得克萨斯州(Texas)也很受欢迎,尽管它在这些地区的表现并不总是很出色。
德国
到2003年为止,德国霞多丽的总种植面积达到了890公顷。其中法尔兹(Pfalz)拥有最大的种植面积,其次是莱茵黑森(Rheinhessen)和巴登(Baden)。目前,这个无处不在的国际品种已遍布整个德国,这让拥护雷司令和传统的人们懊恼不已。
意大利
在意大利,霞多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但是意大利人不注重区分白皮诺和霞多丽,事实上,意大利1982年的农业调查统计出的霞多丽数量为零,而2000年的统计则表明意大利霞多丽的种植面积为11,700 公顷,这使得霞多丽成为该国种植面积名列第四的浅色葡萄品种。
澳大利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霞多丽就与澳大利亚葡萄酒紧密联系在一起,2008年,霞多成为澳大利亚种植最广泛的白葡萄品种,主要分布于河地(Riverland)、墨累河岸(Murray Darling)和滨海沿岸(Riverina)产区。澳洲霞多丽口感清脆,西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山区(Adelaide Hills)和塔斯马尼亚(Tasmania)产区生产的霞多丽风味复杂微妙,具有不错的陈年潜力。
新西兰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到2002年,新西兰霞多丽的种植面积一直比长相思的种植面积广泛。2006年,新西兰霞多丽的总种植面积达到了4,000公顷。该国各地均出产品质优良的霞多丽葡萄酒,和其邻居——塔斯曼海对岸的澳大利亚所产的霞多丽葡萄酒相比,这里的葡萄酒拥有更明显的天然酸度。
奥地利
霞多丽在奥地利亦被称作“莫瑞兰(Morillon)”,莫瑞兰也是法国东北部黑皮诺的古老名称,因而需要注意区分。在奥地利,霞多丽主要种植在施泰尔马克(Steiermark)产区。当地所酿造的霞多丽葡萄酒与意大利北部相似,通常使用不锈钢桶进行发酵,葡萄酒风格比较清新多汁。目前,奥地利的霞多丽种植面积为1,430公顷。
此外,阿根廷的霞多丽种植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超过了白玉霓、白诗南(Chenin Blanc)、赛美蓉(Semillon)和桑娇维塞(Sangiovese),成为了该国种植面积第二大的白葡萄品种,仅次于特浓情(Torrontes)。在西班牙的加泰罗尼(Catalonia),霞多丽用于酿制卡瓦(Cava)起泡酒。霞多丽在有些地区还可用于酿制复杂的静止葡萄酒,这些地区包括加泰罗尼亚、塞格雷河岸(Costers del Segre)、纳瓦拉(Navarra)及素蒙塔诺(Somontano)。